第(3/3)页 说到这里,朱元璋也说不下去了,对那鲁明义问道:“府衙在哪?” 鲁明义指着一旁类似庙宇一般的屋子,说道:“这便是。” 朱元璋大手一挥,道:“去府衙。” 鲁明义急忙起身,为朱元璋引路。 此时的扬州府衙中,门口悬挂的牌匾早已没有了任何的颜色,仿佛就是悬挂了一块空白的板子一般。 而在那府衙之中。 淅淅沥沥的小雨还顺着屋顶洒进。 四处可见破漏的屋顶。 府衙的正中央,是两个石像。 似乎是当初什么教留下来的神像。 不过如今也已经显的破旧不堪。 正当朱元璋四处查看着这破旧的府衙时,那鲁明义也不知道在哪里找了一把摇摇晃晃的椅子。 虽然看着随时都会踏,但这已经是唯一一把还可以坐的椅子了。 连忙给朱元璋抱了过来。 朱元璋走到那椅子旁,用手摇了摇,随后也不在意,小心的坐了上去。 也在这时,刘伯温朱标以及各位皇子们也都走了进来。 见此,朱元璋立马说道:“都给咱好好听着。” 说完,便对着身边的鲁明义喊道:“鲁明义。” “皇上。”鲁明义拱手道。 朱元璋则问道:“扬州过去是鱼米之乡,何至于此啊?” 鲁明义道:“其一,兵祸连年,致使田地荒芜。” “其二,元军屡过扬州,每过皆鸡犬不宁。” “其三,扬州百姓从至正元年起,便到处流亡。” “即使有地,也无法耕种。” 听到这话,朱元璋不紧眉头一皱:“有地不种,还叫什么农家?咱小时候乡邻即使明天要死了,今天也还在田地里劳作呢。” 面对朱元璋的质问,鲁明义却道:“臣,当时不在扬州。” 而一旁的吕昶,则急忙来到了朱元璋的身边,拱手弯腰道:“臣,明白原因了。” 朱元璋立马问道:“那你说。” 吕昶道:“两个字,苛政!” “四十多年前,臣刚到户部,就看到元廷每年加租,比如一亩地能打出两担谷子,各种租却能收到三担有余。致使百姓越种地越贫穷,越勤劳越无望。” “久之,都不愿种地了。” “到了至正八年,朝廷的赋税竟然收到了五十年后,一直收到了百姓的孙子辈了。” 听着这话,朱元璋则问道:“你还记得那些赋税的名目嘛?” 吕昶道:“大半记得。有人丁税、田亩税、割头税、秋税、冬税、工税、器料税、五禽税等等,大约三十多种吧。” “就这还不算一年四时三节,以及元帝、元后、太后及嫔妃的生辰节庆。” “到那个时候还要另外加收税赋。” 听着这话,朱元璋立马问道:“民情如此不堪,朝廷再蠢,也应该调整朝政啊!” 可吕昶却无奈的说道:“朝廷为了剿灭义军早已不顾一切了,为征军费,只能是杀鸡取卵,劫财于民。再加上各地贪官污吏从中取利,暗中加征。” 朱元璋道:“怎么个加法?” 吕昶道:“比如,户部颁旨,万岁节要到了,朝廷每户人家孝敬五十钱,此旨传到州府,便会是一百钱,传到县镇,便会是一百五十钱。” “等到衙门官吏下来收取的时候,便是两百钱。” “最终上缴给朝廷的,连十分之一都不到,大部分都落到了各级官吏手中了。” 朱元璋一拍桌子道:“官吏为何如此的贪暴?难道衙门里就没有清官了嘛?” 吕昶无奈的说道:“苛政之下绝无清官!” “因为朝廷早就断了官吏们的饷银,为官不贪,自个儿也会饿死啊。” 听着吕昶的这些话,在场的众人都是触目惊心。 而朱元璋则对着身边那些皇子们说道:“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何为世道,何为民生,何为扬州了吧?” 听着朱元璋的话,这破旧的府衙中,每个人都沉默了。 想想,一个国家连一个清官也没有,这真是让人心惊,心寒哪..... 第(3/3)页